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动态

资讯中心

新闻动态

工业企业密集搬迁 山东土壤修复商机待启

2017-02-16

工业企业密集搬迁 山东土壤修复商机待启




  “济钢面临搬迁,下周我们将与其进行深入技术交流,希望能达成后期土壤修复方面的合作意向。”7日,山东利源康赛环境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周大锋对经济导报记者透露。
  济钢搬迁后,8000亩场地需要修复,这正是像利源康赛一样的环保企业所期望的,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环保治理商机,而随着近日山东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发布,山东土壤污染修复市场也正在被有序打开。
  商机来临
  在工业大省山东,“退城进园”正在多个城市兴起。密集的工业企业搬迁,制造了土壤污染修复产业的商机。
  据统计,山东省拟规划保留化工园区155个,整顿撤销44个。其中作为山东第一化工大市的淄博颇受关注,已明确提出保留“一区四园”和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共5个产业园区,全市新建化工项目要进入“一区四园”。到2020年,该市化工产业集中度将达到80%以上。
  距离环境敏感区较近的化工企业进行搬迁入园成为必然。“据我们了解,仅淄博市,需要搬迁的企业大概就有500家。”周大锋说。
  根据临沂市的规划,2015-2017年3年实现59家工业企业搬迁,其中2017年为22家,涉及建陶、建材、钢铁等行业。2015年底前,《临沂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5—2017年)》“市辖五区高污染行业重点企业名单”中所列罗庄区企业,关闭搬迁产能占比达到20%以上,2016年底前达到40%以上,2017年底前将达到60%以上。力争到“十三五”末,中心城区内重污染企业全部依法关停或搬迁。
  在推进企业有序出城、产业有序转移的同时,后期的土壤修复问题也成为当务之急。
  “很多企业建厂早,尤其是一些建国前建厂的企业,缺少前期环保预防措施,后期搬迁或多或少都会面临一定的土壤污染隐患。”周大锋说,比如现在新建厂房的生产池子是需要加设防渗装置的,如果处置不当,除了会污染土壤,长此以往,还会使得8米以内的地下水受到污染。
  近日,山东球墨铸铁管有限公司济南厂区的搬迁工作进入了资产处置阶段。球墨铸铁管在济南已有60余年历史,是山东省第一炉生铁的诞生地,但由于设备、地域束缚,公司面临的生产、环保压力愈发增加。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济南东部老工业基地的搬迁方案,该公司于2014年被正式列入搬迁行列。2016年底,公司济南厂区正式关停。搬迁后的厂区是否需要修复,正在等待评估。
  政策助力
  环保产业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性,土壤修复产业起步晚。在周大锋看来,近期频频出台的政策为该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值得关注的是,将于7月1日起施行的《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首次明确了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实行终身责任制,提出“谁污染,谁治理”,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承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
  继2016年5月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发布后,各地纷纷出台本地的“土十条”细则,山东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也于近日出炉,山东方案也进一步明确了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终身责任制。
  “土壤污染责任界定不明晰,为后来土壤污染修复的责任认定带来困难,也是导致土壤修复开展困难重重的原因。”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办事处总经理王汀洲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上述山东方案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分用途明确管理措施。自2017年起,结合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情况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结果,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同时,针对企业面临的资金问题,提出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防治。
  来自中国投资资讯网的预测显示,在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方面,将带来相应的监测设备投资192亿元以及每年运营费用50亿元。在修复治理上,预计“十三五”期间将需投入千亿以上规模的资金。
  分析人士认为,多个政策的出台对土壤污染的治理实施提供了前提保障,必将推动土壤污染治理市场加速打开。

    (摘自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