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策法规

资讯中心

政策法规

三明市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2015-08-27

三明市委 三明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推进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抓手。为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十四次全会精神,加快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三明产业升级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深入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落实省委九届十四次全会部署,按照“五个转变”的转型路径,坚持“念好发展经、画好山水画”工作主题,深入开展“敢担当、解难题、立新业”活动,致力推动一产组织再造、二产创新改造、三产业态创造,着力突出创新驱动、突出龙头拉动、突出项目带动,全力打好创新转型主动仗、打造三明产业升级版,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地,增强三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产业支撑,努力为建设新福建作出新贡献。

通过创新转型,到2020年,优势产业集群快速成长,主导产业运行质量持续提高,传统特色产业得到全面提升,新兴产业先导作用日益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 产业规模和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比“十二五”末提高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4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左右,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 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大力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特色化、集聚化,不断提升发展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力争汽车及机械装备、林产加工、冶金及压延、纺织等四大传统主导产业产值分别突破1200亿元、900亿元、800亿元、800亿元。培育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3家以上,建成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园区2个以上,产业综合竞争力全面提高,优势产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 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速。推动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一批创新型新兴企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5%;培育一批知名互联网龙头企业,互联网经济年均增长25%以上,总规模超过500亿元。

—— 技术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智能制造全面推进,“数控一代”技术逐步实现规模化应用,智能化制造装备产业加快发展,主要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国内先进水平,高端制造技术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0年,全市机械装备数控化率达30%以上,500家以上规模企业实现“机器换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5%;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分别达50个、10个,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件,自主创新体系持续完善。

—— 节能减排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比“十二五”末降低18%,大型骨干企业主要产品能耗接近国内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工业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90%以上。

二、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主动跟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创新制造、优质制造、绿色制造、集群制造“六大工程”,推动制造业从产品型向品牌型发展、从粗放型向生态型发展、从制造型向智能型发展、从生产型向服务型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

(一)大力提升传统主导产业。推动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品牌创建,提升汽车及机械装备、冶金及压延、林产加工、纺织等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

1.汽车及机械装备产业。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铸锻产业,推动汽车及机械装备高端化,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商用车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出口基地和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到2020年,实现产值1200亿元以上。智能制造:推动永安、沙县等条件相对成熟地区启动实施“智能一代”试点,在重点领域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集成创新一批人机智能交互、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推进“机器联网”、“工厂联网”,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及零部件生产,加快永安维龙智能环保输变电高端装备、梅列百特智能装备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重点企业,打造省级智能化制造装备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以海西重汽、中科动力、福建神鹰等汽车整车企业为龙头,带动永安轴承、建新轮胎、三明齿轮、汇华汽车缸套等汽车零配件企业发展,重点突破整车设计、发动机、变速箱、汽车电子、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形成产品设计—零部件制造/采购—整车—销售和服务产业链,打造载重货车、特种专用车、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机械制造:以永安、沙县、梅列、三元为重点,做大做强厦工三重、华橡自控、集辰(福建)农林等企业龙头,大力发展工程机械、橡胶机械、数控机床、农林机械、矿山机械,重点推进机科院海西高端装备产业园、海西铁路装备制造产业园、通飞MS760飞机制造、小蕉机械装备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支持沙县建立中小型通用航空飞机零部件和总装制造基地。铸锻:支持沙县、梅列、大田、三元以三重铸锻、毅君铸造、华伦特重工、台明铸管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大型铸锻件、不锈钢、铜合金等金属铸件,打造国家级铸锻生产基地。

2.冶金及压延产业。重点推进钢材产业链延伸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金属复合材料、轻合金制造等产业发展,着力打造金属材料生产基地,到2020年,实现产值800亿元以上。钢材深加工:以三钢集团为龙头,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重点突破高等级建筑结构用钢材、高性能装备零部件用合金钢、冷轧硅钢板、工程钢结构、钢筋焊接网等产品,加快延伸冶金下游精深加工产业,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金属复合材:以通海镍业、新越金属等企业为依托,重点突破不锈钢、钛钢、铝钢、铜钢等复合板及真空镀膜板,开发化工容器、医疗器械、车用配件、厨卫制品、太阳能集热器、反射镜等系列产品。轻合金:以将乐县为重点,重点发展汽车轮毂、发动机缸体、汽车耐压活塞、通讯滤波器、LED散热器等轻合金半固态成型制品。

3.林产加工业。重点发展人造板及家具、木竹制品、纸及纸制品、林产化工、森林食品,推动林产加工产业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构建具有三明特色的林业产业体系,到2020年,实现产值900亿元以上。以沙县、永安、清流为重点,建立新型竹木工程板材基地,大力开发新型板材,打造木质家具和竹家具制造基地,积极引进团组式家具生产及其配套企业。以尤溪、永安、将乐、宁化、泰宁为重点,打造木竹材高效综合利用和特色木竹制品出口基地,开发高强度竹基纤维复合系列新材料、重组竹系列产品以及家居精品、木竹雕刻等精深加工产品。以沙县青山纸业、建宁铙山纸业等为龙头,加快企业扩能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支持企业研发生产高档纸、特种纸和纸板产品以及高性能纸基功能性材料,发展配套的纸制品包装产业。以尤溪、清流、明溪等县为主,建立林化产品深加工基地。

4.纺织产业。延伸拓展高附加值的纺织产业链条,建设全省最大的产业用布基地和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基地,到2020年,实现产值800亿元以上。以通用三明(永安)产业园、尤溪染整专业园等园区为载体,培育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形成化纤、织造、染整、服装、纺机产业链,推进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生物质纤维、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化纤混纺纱等高端纺织产品开发,促进家纺、箱包、鞋服、汽车内饰面料、多功能蓬盖等纺织终端产品发展。

(二)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立足产业基础和潜在优势,以前沿科技和核心技术为引领,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及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1.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重点发展天然植物药、医用酶制剂、生物发酵三大领域,构建特色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到2020年,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推进南方制药、天泰制药、海西联合药业等原料药、中间体产品开发,链接配套下游产业,推动产业从中间体到原料药再到高端制剂升级,构建特色药品板块产业链。三元区依托荆东生物医药工业集中区,重点推动酶制剂及下游产品规模化生产。沙县重点推进单克隆抗体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及治疗癌症中试基地,加快麦丹生物科技产业园建设,延伸氨基酸上下游产业。

2.新材料产业。着力突破稀土产业,延伸补齐氟化工产业链,培育发展硅、石墨、钨、新型建材等产业,打造特色新材料产业链,到2020年,实现产业产值800亿元以上。稀土新材料:以三明稀土产业园为中心,重点推动稀土产业与厦钨公司深化合作,突破稀土分离冶炼审批环节,加快构建磁性材料、发光材料、催化材料、储氢材料、金属调质剂、稀土陶瓷等6条产业链,策划实施一批稀土产业链项目,促进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到2020年,形成1万吨冶炼分离能力和年产6000吨永磁材料、5万吨催化剂、1000吨钇镁中间合金生产规模,打造稀土材料及高端应用产业的重要区域。氟新材料:推动氟化工产业加快发展,突出三元、明溪、清流等3个专业园区和海斯福、三农等龙头建设,全力打造从萤石—氢氟酸—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六氟环氧丙烷—吸入式麻醉剂的主产业链,建设海西新兴氟产业研发生产基地。硅新材料:加快沙县硅产业循环经济园建设,培育海能新材料、丰润化工、美士邦氮化硅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功能性无机硅材料、高性能硅合金材料、新能源硅材料,建立完整的硅产业链,打造重要的硅产业基地。石墨新材料:开发永安、大田等地石墨资源,组建国家非金属矿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墨分中心,重点发展能源、电子、环保、国防等领域应用的石墨材料,培育石墨精深加工产业集群。钨新材料:推动宁化、清流等县钨资源开发,引进超细晶硬质合金工业化制造、表面涂层等关键技术研究,培育硬质合金及工具、整体刀具、数控刀具等产业。新型建材及住宅产业化:整合提升水泥产业,转型发展高标号水泥、特种水泥、商品混凝土,开发推广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等新型建材。推动新型建材产业集成化、标准化发展,整合全市钢材、水泥、林竹、机械等资源,加快建设全省绿色环保建材产业及住宅产业化(三明)生产基地。

3.新能源产业。积极推进核电、抽水蓄能等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源、风电设备制造、新型环保电池,构建福建省重要的绿色能源基地,到2020年,实现产值100亿元。推动清流县以电池及组件研发和产业化为核心,重点突破太阳能级硅材料技术,向配套材料、关键装备和中下游应用产品等方向延伸,在全市重点园区推广分布式太阳能发电。沙县以风电机组设计和组装为核心,带动风电关键零部件发展,支持宁化、尤溪、大田适度发展陆上风电。永安市以动力电池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重点,加强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电芯等电池核心件配套生产,开发电池模组及电池管理系统,打造福建新型环保型动力电池制造和研发中心。

4.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到2020年,实现产值120亿元。以沙县为重点,加快中节能环保产业园开发,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展示、销售、服务为一体的节能环保示范园区,辐射带动节能环保企业整合集聚。以尤溪县为重点,推进中节能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危废处置中心建设,促进大宗固体废弃物、尾矿伴生矿综合利用及建筑废弃物、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永安市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电机等再制造产品,推广大型废钢破碎剪切和废旧电器回收利用技术。以大田县为重点,培育福建威斯特环保科技等企业,打造环境装备制造标准化生产基地。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施“三大提升工程”,推动服务业从单一型向融合型发展、从分散型向集聚型发展、从传统型向创新型发展,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地。到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以上,服务业税收占税收收入比重达60%以上。

(一)提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1.现代物流业。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和高效联动,建立便捷高效的物流网络体系,打造区域性物流节点,到2020年,实现增加值180亿元,培育3A以上物流企业6家以上。夯实物流设施体系,加快三明陆地港建设,提升货物集疏运功能,依托三明机场发展空港物流,推动每个县(市、区)建设1个综合性物流园区或物流配送中心。做大做强兄弟物流、名成冷冻、众旺仓储、邮政速递等物流骨干企业,支持农产品冷链、城市商业配送、快递分拔等重点物流领域建设,培育融资仓储、期货交割等新兴业态及服务平台,提升物流业整体水平。加快统一的物流信息数据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标准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全市物流信息网络互通共享。

2.电子商务业。重点发展垂直电子商务平台、农村电商、跨境电商,努力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到2020年,实现增加值150亿元,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以上。加快三明电商产业园建设,辐射带动各县(市、区)分别打造一个各具特色的电子商务园区(基地),推进尤溪、清流、明溪、建宁、沙县等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建设,扩大电子商务在商贸流通、工业制造、农林产品、文化旅游、公众服务等领域应用。利用徐碧新城商务大楼,引进电商企业集中入驻,支持明海鑫钢材信息网、林品汇、春舞枝花卉、云美电子商务、云商宅生活、明溪气动工具、明一电商等平台打造面向全国、覆盖全产业链的行业垂直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创新型电子商务模式,支持“网店一体”、O2O、C2M等电子商务模式发展。以阿里巴巴、赶街电子商务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跨境电商。

3.金融服务业。加快建立和完善产业金融、地方金融、农村金融、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市区金融服务集聚区,到2020年,实现增加值120亿元以上。以梅列华融金融中心为依托发展三明村镇银行,扶持壮大三明农商行,支持国有银行、商业银行在明增设营业网点,集聚发展徐碧金融商务区。继续推进沙县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积极参与设立民营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典当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基金管理企业等股权投资机构,推动两岸合作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投资基金。

4.服务外包业。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业,培育一批专业服务外包企业,建设一批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促进大型工贸企业主辅分离,围绕我市机械、汽车、纺织等优势产业,发展技术研发、检测检验、节能环保、专项代理等专业服务外包机构,推进三明市先进制造业平台、明溪气动工具检测检验中心、福建瑞雪新能源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培训机构,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制定发包规范和服务供应商提供服务的技术标准,引导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加大服务外包力度。

5.融资租赁业。依托机械铸锻、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大型制造设备、施工设备、运输工具、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鼓励纺织、化工、生物医药等需进口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的行业企业,通过融资租赁盘活资产。鼓励融资租赁服务企业加强与商业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合作,多渠道拓展融资空间,实现规模化经营。引导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6.科技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科普等科技服务。推动大中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整合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中心、行业协会等资源,打造多功能科技服务体系。扶持元创科技、云创集成科技、云竹科技等本土科技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科技服务小巨人企业。

(二)提升发展新兴服务业。推动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进一步丰富服务产品。

1.互联网经济。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到2020年,实现增加值500亿元以上。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普及无线宽带网络和高速宽带,大力推进光纤入户改造,提高高带宽模式到户率,推动重要公共服务区域无线网络的免费服务。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推动金融业和互联网企业跨界发展,开展在线支付、电子支付、移动支付和跨境支付等领域合作,发展P2P网贷和众筹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建设网络银行、网络保险、网络证券和网络基金销售等创新型互联网平台,支持三明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培育以互联网为运营环境的现代服务业,建设交通、城管、旅游、教育、健康、医疗、药监、社区、物流、农业、环境、社交等智慧平台。建设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开放交通出行、医疗健康、就业和社会保障、经济统计等政府数据,鼓励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鼓励企业基于研发、采购、制造、营销和管理等全领域信息化,推动上下游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

2.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文化创意业发展,推进文化创意服务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增强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实现增加值100亿元以上。支持闽台(永安)文化创意产业园、泰宁丹霞文化产业园等省、市重点园区建设,吸引一批大型文创企业入驻或设立总部,支持境内外领军文化企业参与设立各类文化产业基金。推进三明市文化创意与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瑞森文化、中煌塑胶等文化创意企业为龙头,提高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特色中小微文化创意企业。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产品设计、时尚设计、多媒体设计等产业,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结合数字三明建设,加快文化遗产、乡土文化品牌、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发展数字阅读、网络视听、数字影视、数字出版等新兴媒体。提高三明学院海峡动漫学院办学水平,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推进旅游、健康养老、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满足更高品质的生活需求。

1.旅游业。全面提升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把三明打造成为清新福建核心生态旅游区、国家级健康休闲度假基地、世界级丹霞旅游目的地和客家文化旅游中心,到2020年,全市游客接待量达40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330亿元以上。实施旅游资源整合工程,引进知名旅游品牌,培育若干家营业额超亿元的旅游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推动泰宁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支持泰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永安桃源洞—鳞隐石林和将乐玉华洞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构建沙溪百里画廊休闲旅游带、向莆铁路深呼吸小城健康旅游带、泉南高速客家风情自驾旅游带。实施旅游产品提升工程,引进若干投资超10亿元的旅游重大项目,重点开发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客家风情、民宿体验、体育运动、汽车露营、文化演艺等现代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加快环大金湖旅游生态公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美丽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开发泰宁耕读李家、尤溪联合梯田、建宁香溪花谷、大田雾海茶人家等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全域化乡村旅游新格局。实施旅游营销创新工程,树立“全市一盘棋”理念,建设三明市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发展在线旅游,推出“三明旅游”手机客户端,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的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营销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2.健康与养老服务业。培育养老、疗养、健康等服务企业,构建集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健康保险等服务内容为一体的健康服务产业体系。加快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推进医养结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推广永安市“三自三助”颐老院和梅列区海都公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示范经验,加快布局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各地结合旅游资源建设休闲养生、特色医疗等健康养老服务基地,推进永安区域性健康管理中心等一批休闲疗养、健康养生项目建设,壮大健康养老地产产业规模。

3.批发零售业。构建布局合理、城乡协调的商贸服务体系,建设重要的现代商贸服务中心。围绕本地产业集群,培育海西金属制品市场、永安竹天下、明溪气动工具商贸城、宁化闽赣边贸小商品城、三明汽车综合服务集中区等大型专业市场、地方特色市场。加快商贸业态创新,构建核心商圈—特色街、专业街—主力店、旗舰店、专卖店等为骨架的商业新格局,建设新型城市商业综合体。推进互联网+商贸,提升提袋消费和同城配送市场消费份额。下沉流通渠道和售后服务平台,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4.住宿餐饮业。引导餐饮住宿企业适应形势,转变营销策略,引导限上餐饮企业向大众化转型。提升城区餐饮住宿开发水平,积极发展连锁经营,打造集购物、旅游、餐饮、休闲于一体的特色美食街区,加快特色农庄、民宿旅游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消费选择。大力推广沙县小吃、永安小吃、客家小吃等地方特色餐饮品牌,促进本土特色风味食品、农产品开发,培育大众消费市场。鼓励企业创新营销方式,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通过网络团购、微博促销、微信打折、刷二维码等新型营销方式,加快线上线下市场融合发展,增强对年轻消费群体的吸引力。

5.家庭服务业。鼓励社会资本创办、发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服务机构,逐步构建以准员工制企业为主导、从业人员注册制为主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载体的家政服务体系。推进“便利消费进社区、便利服务进家庭”建设,支持海都公众、云商宅生活、天天壹佰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商品配送、实物租赁、保洁修理、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便民服务。

四、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实施千亿农业产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和设施农业发展规划,以构建“五大体系”为抓手,推动农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从粗放型向精致型转变、从耕作型向加工型转变、从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从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着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到2020年,实现现代农业总产值2000亿元以上。

(一)构建优势特色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高优粮食、绿色林业、精致园艺、生态养殖、现代烟草五大特色产业20条产业链。

1.高优粮食产业。重点发展水稻制种、优质米、粮食制品3条产业链,到2020年,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以建宁县为重点,辐射带动泰宁、将乐、沙县、尤溪、宁化等县,加强种业育种和繁育创新能力,建设优势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25万亩,打造“中国稻谷”。加快建设宁化河龙贡米、尤溪再生稻、清流台湾优质米等百万亩优质稻基地,做大做强清流豆腐皮、宁化酒娘、吉山老酒、醉泰宁、大田朝阳米粉等优势特色品牌。

2.绿色林业产业。重点发展木制品加工、笋竹制品加工、生物质利用、药用植物萃取、金线莲、红豆杉、油茶、苗木花卉8条产业链,到2020年,实现产值700亿元以上。以永安林业等企业为龙头,建立千万亩绿色林业生产基地,开发绿色环保家具、竹木板材和新型竹木制品。以建宁源榕生物科技、沙县金龙化工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生物质原料林,开发松香树脂、生物柴油、高档润滑油等系列产品。以三元华健生物、泰宁汉堂生物、明溪南方制药等企业为龙头,扩大草珊瑚、雷公藤、金线莲、红豆杉等药材种植基地,开发香精香料、化妆用品、保健品等系列产品,推进大田县林下经济示范县建设。以尤溪沈郎乡、大田三九军大生物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油茶丰产林基地,开发食用油、药用油、保健品等系列产品。以清流春舞枝、将乐金森林业、明溪和谐园林等企业为龙头,扩大苗木花卉基地,发展盆栽植物和观赏苗木加工,打造清流鲜切花产业园。

3.精致园艺产业。重点发展果蔬、食用菌、茶叶、莲子、休闲观光农业5条产业链,到2020年,实现产值400亿元以上。以7个农产品主产区县为重点,加快特色果蔬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果蔬罐头、果蔬饮料、果蔬休闲食品加工。加快国家级食用菌菌种基地和尤溪、将乐、泰宁、建宁等食用菌示范县建设。推进大田、尤溪、宁化、清流等现代茶产业示范县建设,发展生态标准茶园,开发茶饮料、茶浓缩液、速溶茶粉等系列产品。以建宁文鑫莲业、闽江源绿田实业等企业为龙头,加快莲子产业园、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一批森林人家、水乡渔村、农家乐示范点,推进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

4.生态养殖产业。重点发展生猪、禽类制品、水产品3条产业链,到2020年,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加快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建设百万头标准化生猪规模养殖基地,以三元等地为重点,加快发展西式肉制品、肉糜制品、冷鲜肉制品加工业。推进泰宁乌凤鸡、永安贡鸡、宁化獭兔等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开发沙县板鸭等禽类加工系列产品。建设以闽湖、金湖、安砂水库等生态养殖基地,清流、泰宁等标准化池塘养殖基地和梅列、将乐、清流等标准化鳗鱼养殖基地,发展水产品加工、贮运和冷链配送。

5.现代烟草产业。推动烟草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现代烟草产业链,到2020年,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加快烟田土地流转,实现烟叶户均种植面积20亩以上。加快加工仓储能力建设,完善烟叶仓储物流设施,打造国内先进的烟叶仓储、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烟—稻、烟—制种等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加快三明烟草打叶复烤易地技术改造项目及烟草行业水源工程建设。

(二)构建农业设施装备体系。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推广食用菌工厂化、蔬菜大棚水肥一体化、水产养殖智能化、家禽生态养殖等农业先进技术。运用云服务、物联网,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重点推进金森智慧林业、建宁智慧农业园、永安佳宏农业物联网等项目建设。实施水源工程、灌区渠系配套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加强现代农业基础保障能力。

(三)构建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监管、检验检测和监督执法体系,建立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平台和农资监管信息平台,对特色农产品实行产地准出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过程监管。防治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坚持绿色、生态、循环、标准化生产模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各农产品主产区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四)构建现代农业品牌体系。积极创建“三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创新和整合电子商务、农产品配送、连锁专卖、直销等互补融合的销售模式,加强品牌营销推介和产销市场对接,在各县(市、区)分别培育2-3个农业知名品牌。

(五)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林)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经营模式和组织形式创新,推进一产“接二连三”,大力发展互联网定制农业、众筹农业,打造农产品产地收集市场、集散地批发市场和“明货网上专业市场”。

五、强化产业转型升级支撑

坚持集聚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形成转型升级的平台、技术、项目、人才、环境、空间等“六大支撑”体系,确保转型升级扎实推进。

(一)提升园区集聚功能。加强园区规划引导和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集聚、要素集中、资源集约,打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一是优化园区规划布局。推动园区规划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城乡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有机衔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支持一批省级以上老工业园区重新修订规划,依法依规扩区升级。强化园区分工协作,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园区。加快推进退城入园,鼓励支持园区共建,促进小、散、弱的县乡工业园区整合提升。重点推进三明国家级高新区、三明经济开发区、埔岭汽车工业园、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农业“一区三园”和各省级以上重点园区建设。二是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强园区“五通一平”基础设施及环保、物流、电商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海西高端装备产业园、中节能环保产业园、通用三明产业园、氟化工产业园、稀土产业园等新兴园区。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及产业园区与省产业园区建设基金合作设立子基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支持产业园区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园区盘活经营性资产,构建园区投融资实体,吸引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共同开发建设产业园区。推动小蕉工业园、生态新城等建设省级循环化改造、两化融合等试点示范园区。三是创新园区发展机制。理顺产业园区与所在地政府的事权、财权关系,整合调整经济区划与地理区划矛盾突出的园区。吸引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或国内外专业化园区建立机构,探索共办“区中园”。探索专业化企业运营模式,支持引进专业化园区运营商,推动园区经营主体向企业化和产业服务者转变。

(二)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推动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高端人才集聚和社会效益提高,强化产业支撑力度。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发挥三明学院、科研院所、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作用,积极引进大型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整合重点实验室、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拓展提升6•18虚拟研究院机械装备分院、中节能(沙县)环保产业园、海西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动力工程研究中心、中科院海西分院非金属研究所等载体功能,推进项目对接成果落地转化。二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持产业重点领域科技研发和示范应用,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行业协会等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攻关产业链关键技术,突破产业链短板。探索建立灵活的院企合作模式,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以专利共享、技术入股的方式进行合作,引导企业实行科技创新股权和分红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区域间、行业间和产业上下游间的协作配套,推动研发单位、龙头骨干企业、科技中介、风险投资机构等形成分工协作、上下游衔接、合作共赢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三是加快发展众创空间。深入推进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试点城市建设,贯彻落实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出台众创空间具体扶持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人才挂职等方式,以园区、产业基地、青年创业基地等为载体,培育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为小微企业创新和个人创业提供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强化转型项目支撑。坚持把项目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抓手,全力抓好项目的策划生成、对接引进和落地建设。一是强化项目策划生成。围绕国家、省重点支持领域和我市产业转型升级部署,重点在智能化改造、“机器换工”、“互联网+制造业”、绿色制造等方面,持续策划一批转型升级关键项目,形成滚动发展态势,争取列入国家和省项目盘子。二是强化项目对接引进。依托“6•18”、“9•8”、“11•6”等平台,深入开展“三维”对接和省属企业对接,采取专项招商、一对一招商、龙头企业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加强与央企、世界500强及台湾百强企业、全国民企500强企业沟通对接,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强化项目落地建设。全市每年组织实施一批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纳入“十百千”计划管理,实行重点跟踪、重点推进、重点保障,确保项目尽快落地、投产、发挥效益,为转型升级提供有效支撑。

(四)加强人才支撑保障。着眼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落实“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等人才政策,加大产业中高级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培养力度,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着力解决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就学、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问题,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人才在我市创业就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三明学院、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及各技工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试点、实施“三大职业培训计划”,加快推进办学模式创新,大力培养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有机融合。完善人才激励政策,通过股权或期权激励、创造收益按比例返还等方式留住人才并发挥其作用,落实好国务院“停薪留职”2.0版政策,鼓励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进入众创空间创业,在转型升级一线解难题、立新业。

(五)推进产业绿色发展。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一是强化重点行业节能监督。围绕工业生产源头、过程和产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高耗能投资项目实行严格的节能评估审查,抓好节能技术改造,加强钢铁、造纸、有色、水泥等重点用能行业能效对标管理,严格能效、物耗等准入门槛。推进钢铁、建材、纺织、印染、化工、造纸、有色等重点行业实行清洁生产。全市每年实施节能技改重点项目50项以上。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促进企业间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废物互为利用。在各类园区内,通过上下游产业联合、优化整合,实现区域内物质循环利用、废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到2020年,建成3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5个循环经济示范园。推动泰宁、建宁、宁化、清流等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支持泰宁县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建设。三是促进资源集约利用。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产品。从严控制建设用地,加强投入产出把关,推进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利用,清理处置闲置土地。推进矿产资源整合重组,引导矿产开发“三集中、三延伸”(资源向混合型经济集中、向产业园区集中、向龙头企业集中,产业向深加工延伸、向高附加值延伸、向高税赋延伸)。推动节能量、水权、排污权交易试点建设。

(六)推动产业开放合作。积极承接自贸区溢出效应,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加强与港澳台侨产业合作,争创对外开放新优势。一是承接自贸区溢出效应。承接产业转移,主动参与自贸区产业链分工,建设一批外向型的产业转移(协作)专业园和“临港飞地工业园”,构建与自贸区高端产业配套互补的产业体系。创新贸易形式,以陆地港、物流园等为平台,谋划设立综合保税试验区或保税监管场所,推动自贸区政策和功能向我市拓展延伸。借鉴制度创新,复制推广自贸区建设改革经验和先进做法,以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二是融入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开拓“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培育和扶持一批本土跨国企业,大力发展跨境电商,鼓励汽车、工程机械、建材、化工、纺织等重点行业“走出去”,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引导外资投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鼓励大型企业来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三是拓展港澳台侨产业合作。加快三明台商投资区、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沙县台湾农林机械产业园等对台园区建设,推进明台在机械制造、文化创意、生物科技、休闲旅游、精致农业等领域深化合作,建立明台产业合作示范区。充分利用香港、澳门国际资源优势,加强先进制造业和金融、物流、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合作。实施“明商回归”工程,创新海外明籍乡亲回乡投资创业等引资引智机制,推动设立海外侨商创业园、侨商产业聚集区。

六、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成立三明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组织领导和战略统筹,及时研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重大事项,协调解决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督促落实。各县(市、区)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细化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主体,大力实施一批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和项目。各县(市、区)要按季度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转型升级工作进展情况。

(二)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行政审批项目清单、公共服务项目清单、涉企收费项目清单和市场投资负面清单,建设全省一流的网上办事大厅,全面实行网上审批和项目全程代办。深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规范前置中介服务,利用“制度+技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部分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行业组织有序转移,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促进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推进洋中镇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

(三)强化财政和金融的支持作用。加强财政资金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整合并激活现有财政有关专项资金,重点投向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发挥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和财税政策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初创期、早中期创新型企业、高成长企业。鼓励银行业机构增加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投放,在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及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主板或“新三板”、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或发行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起设立民营金融机构,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金融服务。

(四)营造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落实“三比一看”部署,扎实开展“敢担当、解难题、立新业”活动,突出问题导向,主动协调、靠前服务,切实在资金、人才、销售、管理等方面帮扶企业。践行“马上就办”要求,加大效能监察力度,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克服懒政、庸政、怠政,对工作上不作为、作风不实、推诿扯皮而损害投资环境的,依法依纪依规予以处理。加大媒体宣传引导力度,做好政策解读工作,充分调动企业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为推动三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共三明市委

三明市人民政府

2015年8月20日


(摘自三明市工商联(总商会)主办·明商网)